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我们依靠改革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离不开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改革开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同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深刻理解深化改革开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对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的部署和提出的要求十分必要。
第一,是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发展仍然是关键。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等因素,使我国进入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近几年,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弊端还没有消除。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我国经济发展才能再上一个大台阶。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全面改革中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以一定形式反映和表现在政治方面,同时,政治自身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因此政治体制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抉择。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为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利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大确立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思路10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文化管理体制不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走出去模式缺乏创新。只有紧紧抓住这些领域和环节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第四,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32美元,意味着我国已从中低收入阶段跨人中上收入阶段,发展机遇和各类矛盾特别是社会矛盾凸显并存将是这个发展阶段突出的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面对新形势,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加大社会领域改革力度,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消极因素,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五,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群体性事件增多;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地面沉陷,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日益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其他几大建设共同推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保障,没有一套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没有健全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就难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所以,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六,是确保到建党100年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体系的迫切要求。按照党的十五大以来提出的在建党100年时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目前只剩下不到9年的时间,但一些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依然滞后,任务十分艰巨。深化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0年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设想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第七,是有效应对国际挑战、更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制度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国围绕市场、资源、科技、人才等的竞争更加激烈,这需要通过改革增强体制优势,有效应对国际挑战。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我们的一些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必须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更加有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