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指出,对干部要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这是一封充满正能量的“家书”,既有利于营造“家”的氛围、增添“家”的温馨,更能使广大干部自觉增强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内动力。
干部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利益诉求和自我追求。如何将正确的追求化为工作的动力,这就需要来自“家”的严管和厚爱。“家”是一个人奋斗的源泉,“家”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动力。
“家”的关爱,激发“想干事”的动力。
一位干部的能力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只有想干事的干部才能更好的干事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和事业价值的最大化。唯有注重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等正向激励,才能激发“想干事”的动力。要拓宽基层干部职务晋升渠道,调动干部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改善干部工资待遇;加强谈心交心,落实走访慰问、困难救助、干部健康体检等关心关爱干部制度,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活动等,保持干部“想干事”的激情。
“有位”才能更“有为”,只有让那些想干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才能营造出“能干事”的氛围。组织部门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干部选拔任用在突出政治标准的基础上,要加大从基层一线、重点工作一线选拔任用的力度;要创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方式,以硬性指标“考”干部、以群众自主“评”干部,将优秀干部纳入组织视野。让“想干事”的干部有发挥的平台,得到更多的“获得感”。
“家”的培养,提升“干成事”的能力。“想干事”更要“会干事”。锻炼干部工作能力,关键要全面提高“八个本领”,保证干部既想干事,更能干成事。要立足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合各级各类干部的“套餐”;更要提供“菜单式”有差异的“自助餐”,着力提升不同干部的知识弱项、能力短板和经验盲区。特别是针对年轻干部,要多安排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实施“墩苗”计划,促进年轻干部在历练中成长。
宽容不是纵容,保护并非庇护。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同时,要准确把握容错政策界限,划定可容的“边线”和坚决不容的“红线”“底线”。要明确“三个区分”,对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要坚决“不容”,让“太平官”无处藏身。要对落实工作目标、履行岗位责任中不作为、乱作为、严重失职失责的干部,及时问责处理,畅通“下”的渠道方式,反促干部有所为。